本帖最后由 小不懂 于 2022-11-19 08:55 編輯
王干壩,位于高密市北部、膠萊河南岸,隔河與平度市的河北李家莊、河北孫家莊相望。這是一個念起來有些拗口、與治水防洪有關的地名,也是一個曾有“高(密)北(部)的小莫斯科”之稱的紅色堡壘村。王干壩原為一個村,1962年分為王干壩東村、王干壩西村兩個大隊,1984年改為兩個行政村。
王干壩之所以說是高(密)北(部)的紅色堡壘村,是因為在高密地方史上,高密縣第一個民主政府在這里建立,抗日戰爭時期高北第一個黨支部在這里建立,而且高密最早的聯防組織也是在這里建立。
高密縣第一個民主政府 1944年9月,膠東區南海地委、南海專署在王干壩村組建了高密縣民主政府,王旭東被明令委任為縣長。因為南海軍分區發起夏莊討偽戰斗,沒有全殲偽團長張竹溪所部,參戰部隊撤走后,張竹溪卷土重來,在夏莊東側的張家村修建了據點,導致高密北部的局面沒有打開,所以高密縣民主政府人員配備不全,王旭東只能帶領數名工作人員活動在王干壩、蔡家寺、大屯、梁家屯一帶。在靠近膠縣的兩縣屯,王旭東組織召開了群眾大會,公開處決了張魯區偽區長劉學理,并以縣民主政府的名義發了布告。同年冬,王旭東被調至膠東區黨校學習,高密縣民主政府撤銷。王旭東任縣長的高密縣民主政府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,高密縣境內公開建立的第一個縣級政權。
高密縣民主政府舊址,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期做過翻修。(供圖:邱昭山)
抗日戰爭時期高北第一個黨支部 1944年秋,膠東軍區南海軍分區政治部敵工股派姚心田來到王干壩,在村內三里長街的臨街位置,開設了一家店鋪,秘密設立了高密敵工站。姚心田對大人小孩都很和氣,村民親切地稱他“老姚”。姚心田利用開設店鋪之便,搜集附近日偽據點的情報,同時走街入戶,深入了解群眾的階級成分和生活狀況。經考查,發展貧雇農出身的孫寶才、孫寶善為中共黨員。1945年5月,高北第一個黨支部在王干壩建立,孫寶才任書記。王干壩黨支部直屬南海地委高密工委領導。
姚心田當年做地下工作時多次出入的孫家胡同(供圖:邱昭山)
高密最早的聯防組織 1944年2月,南海地委和軍分區決定成立高密縣武工大隊,由李崇率領的20余人的武工隊與滕少鋒自膠濟鐵路武工隊帶來的20余人的精干武裝合編而成。滕少鋒任大隊長,劉正鈞任副大隊長兼第一分隊長,作為高密縣武委會主任的李崇兼第二分隊長。高密縣武工大隊常駐王干壩、傅家口子、劉家口子等村,依托平南根據地,開展武裝斗爭。在高密縣武工大隊的幫助下,傅家口子、劉家口子、鄧家屯等五個村莊的民兵組成了第一聯防,隋精一任聯防主任;王干壩、岳家屯等村的民兵組成了第二聯防,孟兆坤任聯防主任,岳顯明任民兵隊長。這兩個聯防是高密境內共產黨領導建立的最早的民兵組織。 除了高密黨史上的多個第一,現在的王干壩還保留了清代、民國時期、新中國建立初期的古建筑、老街巷和豐富的紅色文化遺存,如橫跨膠萊河的11孔古橋(始建于明代)、高密縣第二聯防、姜莊區中隊活動遺址、中共膠高縣委舊址、高密縣民主政府舊址、孫家胡同、膠高縣和平醫院遺址、抗美援朝英雄胡同等等。
如今,王干壩所在的姜莊鎮黨委政府正在加強紅色文化資源的保護,并將王干壩的紅色文化與姜莊鎮的“非遺”等文旅資源一體化打造,帶動這座“全國重點鎮”高質量全面發展。(高密市委黨史研究中心整理)
|